日期 | 股票名 | 调研地点 | 调研形式 |
2022-08-25 | 华工科技 | 公司二楼会议室 | 特定对象调研 |
PETTM | PB | 股息率TTM | 总市值 | 换手率 |
---|---|---|---|---|
33.10 | 3.78 | 0.40% | 374.95亿 | 2.81% |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单季度) |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 归母利润同比(%)(单季度) | 归母利润同比(%) | 净利润/营业总收入 |
67.49% | 23.42% | 34.70% | 15.19% | 10.44 |
销售毛利率 | 销售毛利率(单季度) | 销售净利率 | 销售净利率(单季度) | 毛利 |
20.98% | 17.62% | 10.44% | 8.26% | 18.89亿 |
销售费用/营业总收入 | 管理费用/营业总收入 | 营业总成本/营业总收入 | 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权益/带息债务 | 研发费用/总市值 |
4.46 | 8.35 | 91.64 | 2.86 | - |
存货周转天数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 资产负债率 | 利息费用/息税前利润 | 息税前利润 |
115.73 | 118.31 | 49.08% | -0.06% | 9.73亿 |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 | 带息债务 | 财务数据报告期 |
业绩预告
公告日期
报告期
|
业绩预告变动原因 |
-11.12亿 | 34.72亿 | 2024-09-30 | - | - |
参与机构 |
千合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中信保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RBC Global Asset Management (Asia) Limited,锐方(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建银国际(中国)有限公司,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灏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正德泰投资有限公司,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资管部,北京沣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沙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富安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益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煜德投资管理中心,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长江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安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晋江和铭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友莹格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敦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非马投资管理,信达澳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兴证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百年保险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三峡资本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雷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北大方正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泓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合众易晟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浦银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东方嘉富(宁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泾溪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杭州兴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睿合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永安国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自营,北京润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国联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红华资本管理(深圳)有限公司,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航证券有限公司,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红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广州钜米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国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太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杭州河清投资有限公司,上海高毅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浙江臻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湖南源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恒泰证券,中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杭州拾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Platina Capital,天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银河自营投资总部,华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银河金汇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珠海常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华宝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前海联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趣时资产管理,景泰利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寻常(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信证券资产管理部,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白犀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万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天时开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深圳鑫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万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Ten Asset Management,汇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国金证券上海自营分公司,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金香港资产管理,恒识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国投泰康资管公司,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交银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汇丰晋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华安财保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鼎萨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潼骁投资发展中心,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睿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海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自营,杭州米仓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瑞信致远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台灣富邦證券有限公司,宽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
调研详情 |
一、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刘含树先生介绍了公司基本情况。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于“中国光谷”腹地,2000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集团,2015年评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成立以来,公司坚持“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业,投资发展传感器产业。经过多年的技术、产品积淀,形成了以激光加工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智能制造装备业务、以信息通信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光联接、无线联接业务,以敏感电子技术为重要支撑的传感器业务格局,聚焦新基建、新能源、新材料,汽车新四化、工业数智化等赛道,开展多层次开放式创新,参与构建全联接、全感知、全智能世界。今年上半年,华工科技克服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国内疫情频发带来的不利影响,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营业收入62.18亿元,同比增长34.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3亿元,同比增长61.34%,扣非净利润5.30亿元,同比增长71.05%,可以说业绩表现较为突出。从三大主业来看,感知业务拳头产品PTC加热系统已经全面覆盖国内知名车企和造车新势力,战略新品压力传感器正式投产、IMR产品在家电和卫浴市场全面铺开;联接业务再次入列全球光模块供应商TOP10榜单,数通产品持续放量,并通过了数家互联网大厂的测试和审厂;智能制造业务聚焦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重点行业,大客户订单大幅增长;在PCB、泛半导体、日用消费品等多个行业开发出技术领先的产品和自动化解决方案;已成为工程机械、重工、智能建造等行业龙头企业智慧工厂解决方案的重要提供商。从上半年经营业绩来看,公司持续增长的态势会得到较好的保持,三大主业均拓展了新业务,有望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感知业务方面,实现了自研1800v高压PTC芯片,在耐高电压、功率密度及轻量化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拿下了压力传感器项目首单,关键产品国产化进程进一步推进,还开拓了应用在家电外壳及汽车内饰的新业务,获得了家电行业知名品牌的膜内注塑转印产品供应方资质,在家电、卫浴、清洁电器等领域开发多线并进。在联接业务方面,除了保持高端光模块和数字小站产品快速增长的同时,围绕个人、汽车、家庭、企业等多个产品应用场景,积极布局800G硅光模块、皮站等产品。在智能制造业务方面,成立了智能制造事业总部,从原来的单一生产激光设备转变为向客户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打造自动化产线或智慧工厂,并在新能源电池动力焊接、半导体等方面开发了新产品,形成了新的增量。为提升公司的经营质量,增强内生增长动力,我们对产品力的打造方面进一步加强,在今年公司整体规划中,我们做了5个方面的布局:(一)面向“三新两化”丰富产品链、延伸产业链,打造新能源、智能制造两大增长极。(二)积极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开发战略新产品,以“行业领先、国产替代”“专精特新”为研发重点,推进研发体系变革。(三)坚持重利润大于重规模,实施精准考核,把提升毛利水平作为关键考核指标,进一步提升公司经营质量。(四)聚焦高端人才,完善引进、培养链条,推进实施“核心员工创新能力建设3年行动”,进而提升公司创新能力。(一)坚持“强管控”治理理念,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合规治理水平。在上述这5个方面,公司也给各核心业务板块的团队下达了目标任务,围绕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新产品输出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行业领先”,“国产替代”和“专精特新”的产品,公司将以持续稳定增长的经营业绩回报股东和广大投资者。二、问答环节提问:1、公司传感器业务今年增速较快,对全年该业务的展望?答复:传感器业务是公司增速最快的业务之一,公司在保持温度传感器在大白电市场占有率领先地位的同时,提前布局汽车电子领域,目前公司的车用传感器产品已进入蔚来、理想、上汽、东风等大部分国内主流车企及造车新势力。新产品方面公司在家电领域拓展了小家电的感温、加热、防干烧等产品,汽车领域针对新能源汽车快充开发了适用于高电压的PTC芯片,保证我们的产品高压环境下也可以应用,开发了车用压力传感器,应用在汽车的空调管路、发动机、变速箱、刹车等方面,此外还有充电枪感温的NTC,国家电网的测温类NTC产品等。传感器产品结构从去年年报来看,家电占约7成,汽车电子占约3成,今年预计可以达到各一半。去年传感器产品整体销售规模有15亿,今年半年度已经突破10个亿,增幅比较明显,并且目前在手订单充裕,预计今年全年能够保持30%以上的增长,整体来说我们非常有信心。提问:2、公司车用传感器产品优势?行业内是否有竞争对手?答复:公司通过提前布局,目前PTC领域高理占了国内近一半市场份额,依托国家敏感陶瓷研发中心的研发平台,在氧化物,陶瓷,半导体陶瓷的范畴领域有30年的技术沉淀,突破了配方和工艺的难度,是最早从事PTC研究的企业,也是最早进行PTC市场化的,不是其他企业两三年能够追赶的。公司自主掌握PTC加热芯片的制造和封装工艺的核心技术,国内暂时没有相关领域竞争对手,主要竞争对手来源于德国和日韩,公司相比于竞争对手企业具有供应链优势,预计未来几年在行业里能够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特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扩展更广阔的的应用空间。提问:3、热泵和PTC加热器哪种方案应用更广泛?未来市场应用比例如何?答复:PTC与热泵相比:第一是玻璃除霜除雾,热泵达不到玻璃法规要求,第二低温下的快速响应的要求无法满足,对驾驶的体验感影响较大。热泵在极寒天气下的运行效率相对PTC是较差的,一般热泵系统在-10°C以下时就无法做到快速响应。相对而言,PTC制热的特点就是成本低、结构简单、出热快、受外界环境影响小,因此从入门车到高端车都普遍在使用。未来随着电池技术发展,电量的提升,续航里程提升,PTC耗电对用户的影响更小。因此在新能源汽车领域PTC制热还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提问:4、高压PTC新产品发展前景如何?答复:高压快充对PTC芯片的要求更高,技术难度更大,目前我们从芯片做起,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快充是未来新能源车充电的发展趋势,预计两年以后会普及,因此高压快充是我们巨大的机会。公司开发出800V高压水暖PTC加热器(一种自动恒温、省电的电加热器),以满足新能源汽车高压快充需求。同时,通过加入独立控制系统和OTA技术(空中下载技术),实现了汽车智能化与整车联动,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全球前三。去年,这款产品销售同比增长超200%,今年也保持了高速的增长,成为公司的又一个拳头产品。提问:5、正源公司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有效提升毛利率水平?答复:今年正源高端光模块以及数通产品的份额进一步增加,100G、200G、400G产品批量发货、800G新品推出,数据中心光模块在互联网企业销量增加,对正源毛利率提升起到了拉动作用;第二,单通道产品的国产化率提升,也对毛利率提升有一定贡献;第三,公司加大研发投入,400G、800G硅光产品在海外市场逐步开拓市场,一旦形成规模效应,我们就会具有成本上的优势,并抢占市场第一波的风口。提问:6、在目前宏观经济背景影响之下,公司激光业务今年的发展趋势?答复:当前宏观经济压力加大,激光行业竞争激烈,公司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寻求蓝海市场,依托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带动激光机器设备销售,沿着“装备智能化、产线自动化、工厂数智化”的发展战略,加速推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行业渗透,目前已在桥梁船舶、工程机械、重型机械、建材等行业形成标杆案例,充分发挥工业激光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全产业链优势。提问:7、公司激光业务是否布局了光伏、储能领域?答复:随着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成为全球共识,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革命加速到来。为进一步支持公司在消费锂电、太阳能光伏、动力电池等方面的业务布局和资源投入,2021年公司对二级子公司深圳华工激光增资1.8亿元并更名为“深圳华工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今年起公司继续加大对新能源行业的布局,并将深圳华工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由二级子公司纳入一级子公司体系进行管理。作为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业务的重要战略布局,深圳华工新能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能源转型”战略,聚焦锂电、光伏两大新兴产业,推出了光伏玻璃钻孔、无损激光划裂等一系列高端装备,并与多家全球消费及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近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示了2021年度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深圳华工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荣登榜单。同时,随着国内“碳中和、碳达峰”战略实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的发展,公司紧跟湖北省新能源行业发展战略规划,并依托荆门产业园区基础,启动荆门新能源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这是继组建深圳新能源公司后的又一战略举措。华工科技新能源智能装备荆门产业园将充分发挥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链布局和技术优势,充分发挥新能源产业头部企业在湖北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广阔市场空间,紧抓新能源行业发展和激光智能制造两个窗口期,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打造行业标杆产品,打造国内一流、全球有影响力的“激光+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该项目已于今年上半年开工,预计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提问:8、今年半年度公司投资收益如何?主要来源于哪里?答复:半年度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公司按权益法核算联营企业半年度净利润形成的收益,其中主要是华工投资通过东湖华科基金和东湖华科管理公司持有长光华芯股权,长光华芯于2022年4月1日上市,公司按权益法确认1.51亿元投资收益。提问:9、在公司管理层面,今年重点考核方向?答复:2022年,华工科技坚持“重利润大于重规模”,实施精准考核,把提升毛利水平作为关键考核指标,进一步提升公司经营质量。公司鼓励各核心控股公司在人才、费用等方面加大创新投入,围绕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新产品输出能力、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品体系结构,形成2022年度专精特新产品库,在各自细分业务领域中充分积累核心竞争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提升各核心业务的全球竞争力。 |
AI总结 |
|
免责声明:数据相关栏目所收集数据,均来自第三方个人或企业公开数据以及国家统计网站公开发布数据,数据由计算机技术自动收集更新再由作者校验,作者将尽力校验,但不能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 阅读本栏目的用户必须明白,图表所示结果或标示仅供学习参考使用,均不构成交易依据。任何据此进行交易等行为,而引致的任何损害后果,本站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