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股票名 | 调研地点 | 调研形式 |
2024-04-02 | 华工科技 | - | 业绩说明会,现场参观 |
PETTM | PB | 股息率TTM | 总市值 | 换手率 |
---|---|---|---|---|
32.09 | 3.66 | 0.41% | 363.49亿 | 2.73% |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单季度) |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 归母利润同比(%)(单季度) | 归母利润同比(%) | 净利润/营业总收入 |
67.49% | 23.42% | 34.70% | 15.19% | 10.44 |
销售毛利率 | 销售毛利率(单季度) | 销售净利率 | 销售净利率(单季度) | 毛利 |
20.98% | 17.62% | 10.44% | 8.26% | 18.89亿 |
销售费用/营业总收入 | 管理费用/营业总收入 | 营业总成本/营业总收入 | 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权益/带息债务 | 研发费用/总市值 |
4.46 | 8.35 | 91.64 | 2.86 | - |
存货周转天数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 资产负债率 | 利息费用/息税前利润 | 息税前利润 |
115.73 | 118.31 | 49.08% | -0.06% | 9.73亿 |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 | 带息债务 | 财务数据报告期 |
业绩预告
公告日期
报告期
|
业绩预告变动原因 |
-11.12亿 | 34.72亿 | 2024-09-30 | - | - |
参与机构 |
方正证券,兴业证券,武汉正煊资本,Broad Peak Investment Advisers Pte Ltd,宁波知远投资,徽商期货,富国基金,中银证券,广发证券,中泰证券,万得信息技术,申万宏源证券,证券时报,交银施罗德基金,西藏东财基金,德邦证券,太平基金,华安证券,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华虹投资,中信建投证券,亚太财产保险,孙玉欣,刘庆瑞,王林飞,许洪得,黄传泽,深圳固禾私募基金,深圳望正资产,广州恒昇私募基金,信达证券,海通证券,中信证券,民生证券,中再资产,国元证券,南方基金,武汉博雅承泽资产,国联证券,银河证券,上海證券報,武汉优稳资产,深圳价值在线,深圳创富兆业,海南宽行私募基金,中邮证券,厦门圆和景明投资,长柏私募基金,国泰基金,东方阿尔法基金,光大证券,诺德基金,长城证券,天风证券,长江证券,武汉谷启资产,上海智尔投资,长城基金,武汉云岭光电,东方财富证券,国信证券,湖北长柏私募基金,武汉东尚私募基金,平安证券,四川译信基金,南方财经,杭州富贤企业管理,青岛宁泽私募基金,申银万国证券,高盛(中国)证券,瑞江投资管理(武汉),华泰证券,上海金珀资产,第一财经,开源证券,蜂巢基金,证券日报 |
调研详情 |
一、公司2023年度经营业绩及发展情况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于“中国光谷”,2000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激光加工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智能制造装备业务、以信息通信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光联接、无线联接业务,以敏感电子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感知业务格局。 2024年3月28日,华工科技披露2023年度报告,公司实现合并营业收入102.08亿元,同比下降15%,主要是由于联接业务中小基站业务受运营商建设周期后延影响,导致营收的下降。虽然营收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是公司在其他核心指标上表现优异,归母净利润10.07亿元,同比增长11.14%,扣非归母净利润8.23亿元,同比增长14.15%,经营性净现金流14.7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55.16%,综合毛利率23.11%,较去年提升了3.95个百分点。公司盈利水平和现金流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充分体现了公司经营是有质量的增长。 费用侧方面:2023年公司持续加强有效管控,销售费用同比下降9.06%、管理费用同比下降3.12%、财务费用同比下降24.43%,三项费用同比下降,促进了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体现了华工科技在“积极发展,有效管控”方面取得的成效。公司董事长马新强多次强调:“创新是公司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公司始终把高水平建设中央研究院作为研发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创新策源地和高精尖创新人才集聚地。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公司持续探索迭代华工科技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公司持续加大“猎鹰计划”引才力度,通过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筑牢公司的创新人才金字塔。2023年度公司研发投入达7.5亿元,同比增加32.51%,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重7.34%,提升2.63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公司对于创新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引进、创新平台打造的重视和强投入,体现了公司对持续强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视。 三大业务方面:智能制造业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1.9亿元,净利润3.53亿元,同比增长33%。智能制造业务围绕“装备智能化、产线自动化、工厂数智化”深化转型,已面向桥梁钢构、工程机械、重工等行业实施了40多个智能工厂项 目,高功率激光装备从钣金加工重点向船舶、汽车及其产业链渗透,专精特新产品持续迭代,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实现全国产化,汽车仪表盘安全气囊弱化系统批量应用于国内头部汽车品牌。智能装备事业群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19亿元,同比增长15%,净利润1.92亿元,同比增长38%。精密事业群向PCB微电子、汽车电子、半导体等行业转型,推出国内首台全国产化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设备、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陶瓷球AVI自动检测设备;碱性电解槽全自动化产线实现首单突破,攻克视觉、激光器、软件控制等关键技术,IC载板设备市占率达20%,出口韩国、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精密系统事业群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34亿元,虽下降9%,但净利润1.23亿元,同比增长30%。 联接业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1.1亿元,同比下降46%,净利润9930万元,同比下降66%,其中光模块业务28亿元,终端业务3.1亿元。公司具备硅光芯片到模块的全自研设计能力,400G及以下全系列光模块实现规模化交付,800G光模块实现小批量,成功卡位头部互联网厂商资源池,助力数字时代全球算力需求提升,并于近期在北美OFC展会推出了1.6T高速硅光模块,行业首发800GZR/ZR+Pro光模块、联合全球顶级DSP厂商Marvell发布下一代800GOSFP2*FR4TRO解决方案。同时公司正布局下一代超高速光模块的研发和生产,全面启动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建设项目。 感知业务中传感器业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40%,净利润 4.8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PTC收入20.51亿元,同比增长56%,NTC收入11.41亿元,同比增长22%。公司产品向非温度类传感器拓展,业务向新能源及智能汽车赛道聚焦。构建五大智能家电客户群+九大智能汽车战区,汽车系列NTC温度传感器销售同比增长50%以上,压力传感器全面覆盖商用空调领域,实现国内汽车主机厂60%覆盖。客户从家电行业拓展到了新能源汽车,核心产品在温度传感器、PTC加热器基础上,还开发了压力传感器、温压一体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光雨量多合一传感器等新产品;同时,温度传感器应用领域扩展到充电桩、储能、太阳能、智能电网行业。 2023年度,公司从净利润、毛利率、费用率、现金流等方面,均体现了有效管控成效,整体有质量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华工科技将持续以智能制造、联接、感知三大核心业务为抓手,围绕“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链”“数字赋能”主赛道, 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多“行业领先、国产替代、专精特新”的产品,确保实现公司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二、交流问答 1、公司改制的意义和影响? 答:经过近两年的探索,2021年3月,华工科技按照国家“校企改革”“国企混改”的政策要求,完成了改制,从高校所属上市公司正式转制成为武汉国资控股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也树立了校企分离改革的标杆样本。此次改制为公司带来了许多新变化,让公司焕发了新的活力,华工科技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目前来看,至少对未来产生了几点深远影响: 一是搭建起经营管理层、核心骨干与股东利益一致的股权架构及中长期激励、约束相统一的机制,推动核心骨干向“事业合伙人”、“命运共同体”转变,形成了团队与公司股东同频共振的局面。团队及核心骨干员工参与到基金成为了公司的股东,以及补充协议中所设定的业绩对赌和增量绩效激励条件及办法,初步建立了长效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励了大家创新、创业的激情。 二是决策效率、经营自主权显著提升。通过设立基金模式,国恒作为治理层面的大股东,上市公司诸多重大决策事项在这个层面上给予决策审批,大大地提高了公司的决策效率,缩短了经营层面重大事项的决策流程,提高了上市公司市场应变能力。 三是能力破局提升发展质效。改制完成后,公司重新定义了智能制造、联接、感知三大核心业务,促进了各核心业务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打开了公司战略发展空间。在盈利能力方面,公司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持续下降,研发投入大幅增加,产出效率明显提升。同时,核心业务在产业布局、业务发展、核心平台打造(研发平台、制造平台)、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高效协同,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 2、公司盈利能力提升的原因? 答:公司盈利水平的提升得益于三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在中央研究院创新布局下,公司围绕市场、客户需求,通过 引导重点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创新,专精特新产品收入大幅增长;二是产品结构的改善,三大核心业务的高毛利产品收入不断增加,高价值量的产品比重也持续提升;三是坚持精益生产,整体单位制造成本持续下降,通过有效管控,三项费用持续下降。以上三个方面的举措促进了公司盈利水平的提升,公司坚持重利润大于重规模,公司发展也从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 3、公司如何统筹三块业务一起发展,技术水平是如何保持的? 公司改制完成后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各板块协同效应大大增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客户资源共享,公司聚焦行业内头部客户,包括智能装备、3C电子、光联接等,通过整合客户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各业务之间可以有效实现客户共享,促进整体业务推动;二是研发资源共享,公司拥有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防伪工程研究中心、敏感陶瓷研究中心等六大研发平台,努力将中央研究院打造成为创新策源地和高精尖创新人才集聚地,各业务依托研发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价值提升;三是制造平台共享,公司把智能装备制造与智能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已成功打造了智能制造领域样板工厂、黑灯工厂,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4、公司感知业务的布局及发展展望? 答:公司感知业务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及价值点,在不断提升智能家电大客户产品份额的同时,实现新行业新突破,取得新产品品类量产,2024年一季度深耕新能源汽车行业,与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客户达成合作意向,成功定点新项目,进一步深化与大众、通用、比亚迪、广汽、上汽、理想、零跑、蔚来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聚焦新能源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绘制公司新的“增长曲线”,依托压力传感器、光雨量多合一传感器、空气质量集成传感器、第四代冷媒泄露监测气体传感器、CCS(电芯集成母排)等专精特新产品,完成新领域、新产品、新技术跨越,赢得客户信赖,取得光伏储能及动力电池领域多个产品项目量产和定点。2023年压力传感器销售同比大幅增长,全面覆盖商用空调领域,覆盖60%国内汽车主机厂;今年一季度,压力传感器推进新项目超过30项,全年压力传感器销售有望 再创新高。第四代冷媒泄露监测气体传感器,加速向汽车、家电全行业导入,一季度实现全品牌送样覆盖。CCS(电芯集成母排)2024年一季度已建成行业领先的自动化产线,加速实现高质量交付。 围绕“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公司感知业务寻求更大市场空间和落地机会,“出海”东南亚,建立泰国工厂,今年6月份投产,全面推动与多个国际客户的多品类合作,实现智能家居和新能源汽车的新品类产品量产,以及多个国际项目批量。 5、公司智能制造业务在行业竞争中有哪些优势? 答:这两年单做激光设备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公司重点突破核心信息化技术,提升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软硬件融合能力。智能制造业务方面,公司从“装备智能化、产线自动化、工厂智慧化”三个层面为产业发展提“智”升级,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圈融合共振,逐渐打造出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业务。 公司智能装备事业群围绕新能源、智能制造两大优质赛道,大力拓展新能源汽车、船舶制造、轨道交通、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推出一系列“激光+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在新能源汽车赛道,针对汽车轻量化、安全性需求,新开发的汽车高强钢激光螺旋点焊智能装备、汽车门环激光拼焊自动化产线、汽车轮胎模具激光清洗智能装备等一批“国产替代、行业领先、专精特新”产品,在主流车企、新能源配套企业实现销售增量;在智能制造赛道,面向船舶制造、轨道交通、机械制造等行业转型升级趋势,全面划线喷码智能装备、大幅面厚板激光切割智能装备、激光复合焊接智能装备、LNG罐体激光清洗等智能装备及“激光+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在诸多头部企业实现销售。 在激光微纳加工领域,公司依托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才智平台,联动高校、科研院所及核心客户资源,面向半导体、汽车电子、3C电子等领域深度开发激光应用技术及智能制造前沿科技创新方案。半导体领域,首创载板/陶瓷基板/新能源陶瓷轴承AOI检测设备,芯片分选检测自动化设备实现系列零突破;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装备实现核心部件100%国产化;氢能源行业打造碱性电解槽全自动化产线解决方案;3C电子领域,首创中高功率激光复合焊接智能装备,攻克高反材料焊接加工痛难点。 6、如何看待硅光光模块今年的需求? 答:硅光在800G是很好的起点,目前上游的EML和VCSEL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硅光在800G是主要方案之一;预计在1.6T光模块方面硅光将会是个主流的方案。现在的需求也是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公司围绕当前InP(磷化铟)、GaAs(砷化镓)化合物材料,积极布局硅基光电子、铌酸锂、量子点激光器等新型材料方向,自主研发并行光技术,同时积极推动新技术、新材料在下一代1.6T、3.2T等更高速产品应用,着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光联接+无线联接”产品解决方案。2023年度,公司800GLPO硅光模块荣获ICC讯石英雄榜“光通信最具竞争力产品”奖。 7、公司去年四季度拿到了一些相干光模块的订单,请问今年上半年整个相干光模块的进展? 答:公司2023年推出400GZR/ZR+/ZR+Pro系列相干光模块,今年3月在OFC展会上又发布新一代DCI800GQSFP-DDZR/ZR+解决方案。去年发货量达千只,产品测试需要8-16个月的时间,涉及上百种模式,常用的20 |
AI总结 |
根据提供的调研记录,以下是对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分析: **产能信息与产能释放进度:** - 公司在智能制造业务方面,已实施了40多个智能工厂项目,并且在高功率激光装备领域实现了从钣金加工向船舶、汽车及其产业链的渗透。 - 精密事业群推出了国内首台全国产化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设备,并且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陶瓷球AVI自动检测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 - 联接业务中,公司具备硅光芯片到模块的全自研设计能力,并且已经实现400G及以下全系列光模块的规模化交付,800G光模块实现小批量生产。 - 感知业务中,公司在PTC和NTC收入均实现显著增长,并且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领域取得进展。 **国内和国外竞争情况:** - 国内方面,公司在智能制造和感知业务领域有显著的增长,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领域,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 国外方面,公司已经开始在东南亚建立泰国工厂,并与多个国际客户合作,显示出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策略。 **行业景气情况:** - 公司所处的智能制造、光联接、无线联接和感知业务领域,均受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数字赋能趋势的积极影响,行业景气度较高。 **销售情况:** - 国内销售情况良好,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领域,公司产品实现了较高的销售增长。 - 海外销售情况也在改善,公司通过建立泰国工厂和与国际客户的合作,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商业模式与竞争对手:** - 公司的商业模式包括提供智能制造装备、光联接和无线联接解决方案以及感知业务产品。 - 竞争对手可能包括其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光模块制造商和传感器供应商。 **坏账情况:** - 调研记录中没有提及坏账情况,需要进一步的财务数据来分析。 **研发投入和进度:** - 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显著增加,2023年度研发投入达到7.5亿元,同比增加32.51%。 - 公司的研发重点在于智能制造、联接和感知三大核心业务,以及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链和数字赋能主赛道。 **优势与风险点:** - 优势包括强大的研发能力、产品创新、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以及有效的成本管控。 - 风险点可能包括市场竞争加剧、技术更新换代的快速变化以及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 **未来一年的业绩预期:** - 考虑到公司在核心业务上的稳健增长、有效的成本控制、持续的研发投入以及对新兴市场的拓展,预计未来一年的业绩将保持增长态势。然而,这也取决于全球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和公司能否有效应对潜在的市场风险。 |
免责声明:数据相关栏目所收集数据,均来自第三方个人或企业公开数据以及国家统计网站公开发布数据,数据由计算机技术自动收集更新再由作者校验,作者将尽力校验,但不能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 阅读本栏目的用户必须明白,图表所示结果或标示仅供学习参考使用,均不构成交易依据。任何据此进行交易等行为,而引致的任何损害后果,本站概不负责。